“脱贫故事·说说我家的大变化”
编纂陈益斌
初冬的凌晨,迎着朝露,走走自家的菜园子;大口呼吸新颖空气,满眼青翠欲滴;再摘点纯自然绿色蔬菜带回家,便开启了余光成新的一天……这幅田园景色图里精力矍铄的老翁,便是巴州区枣林镇枣林村3社的村民余光成。用他的话说,“如今的生涯,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在厨房的大圆饭桌上,他泡上一壶茶,率先翻开了话匣子,向记者讲起这些年来村里家里产生的大变更。
剪辑韩林 岳亮
初冬暖阳高照,余光成吃完午饭,在自家院坝前的路口等候着去镇上的线路车。“你去街上赶场,顺便带点我爱好吃的麻饼回来……”余光成的老伴儿一边目送他的背影,一边大声说。
住房上,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余光成一家从已经坍塌了两间房的土坯危房中搬到了现在敞亮保险的水泥住房里。那根见证从前肩挑背扛吃水岁月的扁担,如今成为了他忆苦思甜的老物件。推开房门,映入眼帘的还有一个水泥砌成的大院坝。
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喻萱
从前的日子,“贫困”仿佛始终在与余光成一家为伴。固然凭借本人勤快的双手,多年来一家人不至于饿肚子,但毕竟日子没有多大盼头。在余光成的记忆里,一下雨就坑坑洼洼的泥泞小路、用了多少十年润滑锃亮的挑水扁担、风雨飘摇的土坯房,便组成了从前他对家的具象。
▲余光成的菜园
▲余光成喂养的5头肥猪
据懂得,余光成家里种植的5亩大葱和蔬菜品质与产量都极高,黄四娘家花满蹊,杜甫笔下黄四娘是何人,是歌姬还是寡,每年可收入四五万元。加上豢养的5头肥猪和20多只鸡鸭,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虽然我们年事大了,但当初日子这么好过,医疗啥的都有保障。我们要做的就是养好身材,放勤快点。”
提起余光成,枣林村党支部副书记刘雪平竖起大拇指:“他是一个很勤奋的人,常常在自家的菜园子忙完了,还要辅助同村其余人种植,跟咱们的农技员交换心得。”可余光成摆摆手,笑着说:“假如不党和国度的好政策,我还在穷堆堆里打转转!”
工业上,在驻村农技员日复一日于田间地头的仔细领导下,余光成对村里的产业“重头戏”——大葱的种植技巧烂熟于心。“育苗、收获、移栽的最佳节令,防疫的方式,小小的葱学识大着呢!”
END
审核岳静
自从2014年被评为建档破卡贫苦户,一系列帮扶政策给这个家庭带去了盼望——